培養孩子“亮劍”精神
學會自信、堅強 懂得惜福、感恩
培養孩子“亮劍”精神
學會自信、堅強 懂得惜福、感恩
北京分公司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安寧莊西三條宜品上層一單元3層
北京分公司聯系電話:
18210021570
24小時咨詢熱線:
劉老師:18210021570
一個孩子最需要的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一)
[亮劍教育集團] 發布時間:2023-03-20 09:54
曾經有個心理學家說過,一個孩子最需要的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而孩子要想獲得這四種營養,就需要生活在一個有和諧、愉悅、民主的氛圍的家庭中。如果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比較強勢專制,孩子必須唯母命是從,稍有違抗,父母就非打即罵的話,孩子不僅會失去存在感,而且也沒有幸福感可言。據調查顯示,一個在作風民主且尊重孩子感情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比在專制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要更受人歡迎。
另外,也有很多研究表明,處在良好家庭氛圍中的孩子,通常會和父母相處得非常融洽,如朋友一般,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性格非常沉穩,而且適應性和獨立性都比較強,能夠在社會上很好地生存發展。而那些在爭鋒不斷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不僅適應性差,還可能會存在性格缺陷。這就導致他們在涉足社會之后經常惹是非、捅婁子。
01--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安全感
父母如何給孩子安全感需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媽媽要努力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里面情緒穩定。
當孩子看到家里面媽媽就穩定的坐在那邊的時候,不管這個孩子是怎么樣的一個情況,他就會覺得非常安心。如果媽媽能夠讓自己的情緒穩定的話,那么她不用做任何的東西,孩子單單是看到媽媽就會覺得很有安全感,那媽媽只要抱抱這個孩子就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媽媽情緒穩定不是在說媽媽沒情緒,而是媽媽的情緒是不會失控的,是不會亂發飆的。情緒穩定的媽媽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雷區在哪里。媽媽可以將自己的雷區告訴孩子,讓孩子完全知道這個地雷在哪里,他不去踩地雷不會炸開。
第二,爸爸和媽媽的關系穩定。
在三周歲之前,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安全感的來源,就是只要爸爸媽媽兩個人的關系相對來說是和諧的,或者就是他們有沖突,但是他們能夠處理他們的沖突,而不是動不動就說我要離婚,因為當爸爸媽媽說要離婚的時候,孩子就會有很大的恐懼感,孩子的天和地就是爸爸和媽媽,如果現在爸爸媽媽兩個人要分開,孩子就會不知道怎么辦,就會進入到一個非常非常恐懼的狀態。所以爸爸媽媽如果是能夠關系好的話,本身你們不用做什么,就已經給了孩子很多很多的安全感了。因為孩子很清楚,爸爸媽媽就算有沖突,但他們的關系是穩定的。如果你們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就只能夠盡量的不要在孩子的面前爭吵。
第三,允許孩子做任何他們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事情。
比如說孩子到了三歲,他能夠自己拿水來喝,他能夠自己拿飯來吃,他能夠自己穿衣服,戴帽子,穿鞋子,穿襪子等等,任何一件你允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包括自己走路去到幼兒園,比如說你帶他,而不是去抱他、背他等等,而是他自己能夠為自己做的任何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你允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都能夠讓孩子有很多很多的安全感,每一個給他做的事情就等于是增加他的安全感一分,因為當孩子能夠動手動腳為自己來負責的時候,這個孩子獨立自主的安全感就能夠一點一點的建立起來。
02--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存在感
之所以一直強調要欣賞孩子、要注意批評的藝術,是因為孩子需要存在感。
客觀心理學認為,社會化的人在進行交往過程中,他人對我們行為的回應才證明了我們所發出的信號是存在的,信號存在,所以我們也存在。比如我們大多數人都發朋友圈,其實并不是發布信號這個動作有存在感,而是別人積極的回應、熱烈的評論使得我們體驗到自己的信號是真實的,我們才會獲得存在感。
每一個人,都需要這種存在感,并且不會因為年齡、體重、身高的變化而改變。孩子也一樣。
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存在感的缺失容易導致無意義感,也會帶來價值感的缺失。如果用錯誤的途徑獲取的存在感,必將帶來錯誤的價值感。對于孩子來說,無論是自控力還是價值觀都處在逐漸形成并慢慢發展的階段,獲得教師、家長、同學的認同就是他們最直接的存在證明。一旦這種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視,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揚,使得自己覺得沒有存在感,便會另尋他路甚至誤入歧途。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每個人身上總有些閃光點,聽話、高分不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教育的意義是通過發現、認同、引導,從而讓孩子獲得存在感和幸福感,健康成長。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