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亮劍”精神
學會自信、堅強 懂得惜福、感恩
培養孩子“亮劍”精神
學會自信、堅強 懂得惜福、感恩
北京分公司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安寧莊西三條宜品上層一單元3層
北京分公司聯系電話:
18210021570
24小時咨詢熱線:
劉老師:18210021570
一個孩子最需要的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二)
[亮劍教育集團] 發布時間:2023-04-20 10:11
03--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成就感
諾貝爾獎獲得者、以色列化學家丹尼爾·舍特曼,在2019年一次采訪中說的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
“我覺得對于對于最偉大的科學家來講,最大的獎賞不是來自于諾貝爾獎項,而是來自于他們從日常的工作中找到的樂趣、來自自我的成就感。
生活中,總是能聽到很多家長焦慮地反映,孩子很聰明就是對學習毫無興趣;或者學習很棒,卻對體育運動沒興趣;而有的孩子則是沉迷網絡世界。
其實,興趣的來源,在于成就感。
可以說,一個人的成就感在哪里,他的熱情就會在哪里。
(1)
成就感,指的是一個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時,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
內在的成就感,是一個人做事最大的動力來源。
然而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缺少成就感,于是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中,表現出消極、厭倦的情緒,不良行為也越來越多。
學習上,家長期望過高,孩子壓力太大;來自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否定;成績一直不見起色甚至越來越差;生活中,家長過度照顧、干涉控制,孩子失去自主的感覺,沒有機會動手完成一些事情。
這些因素,都在阻礙著孩子成就感的獲得。在教育中,家長若懂得用成就感來驅動孩子的成長,他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動力和自覺性,自發地往好的方向發展。
(2)
英國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和詩人華特·司各特,小時候身體不好又很自卑,成績也非常差,被稱為學校的“怪胎”。
幸而當時有一位老師,發現司各特雖然成績不好,卻對讀書很感興趣,于是給予他鼓勵。
這是司各特人生的轉折點,后來他成為英語歷史文學的一代鼻祖。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太高、要求太嚴,總是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挑剔他的不足。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負面評價中,孩子覺得自己好像一無是處,于是做什么都沒有信心,做什么都沒有積極性。
孩子的成就感,來源之一就是父母的欣賞、鼓勵和表揚。
年齡越小的孩子,自我認知能力不足,越是需要大人的鼓勵和表揚,從而對自己產生信心。家長不要總拿孩子和別人比,應當引導孩子跟昨天的自己相比,肯定他的努力和進步。
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真誠地表揚孩子,這樣他會做得更好,更加主動、努力。
(3)
堅持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成就感提供的驅動力尤為重要。
因為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夠很好地完成某件事,獲得正面、積極地反饋,就會真實地體會到一種“我能”的感覺。
這種滿足感和愉悅感,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還能促使孩子更加主動地往那個方面付出努力。
家長應該給孩子鼓勵,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就,享受自己的成就。
生活上,不大包大攬,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偶爾示弱,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順利穿上鞋襪、成功套好一個垃圾袋、晾一件衣服;做家務得到表揚,幫爸爸媽媽的忙聽到一聲“謝謝”······
這些事情,都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產生“我能行”的感覺,自我價值感得到提升。
學習上,盡量從小就引導孩子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孩子一開始就能在學習中表現好,嘗到樂趣,有所收獲。
當孩子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應該及時引導他積極地面對和解決,疏通學習路上的各種阻礙。
這樣孩子才能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從而不斷有動力迎接挑戰,獲得進步。
正如作家劉墉曾說過的一句話:“讓孩子有成就感,比成績更重要。”
在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
只有不斷獲得成就感,人,才能不斷前行。
04--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幸福感
心理學家說,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實,還有一種重要的“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更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看過經典的童話《小王子》,故事里小王子和他馴養的狐貍有這樣一段對話。
狐貍說:“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
小王子問:“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點來,那么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月感到幸福。我就發現了幸福的價值......所以應當有一個儀式。”
“儀式是什么?”小王子問。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間不同。”狐貍說。
儀式感演化出來的是時間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儀式不分大小,很多事情都可以成為你家的儀式:
在特殊的紀念日去照相館拍全家福。比如孩子生日,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一個穩定、有愛的家。
早起互道“早安”,睡前互道“晚安”。讓孩子明白自己也能給家人支持。
每晚的睡前故事、親子閱讀。讓孩子帶著愛和溫暖進入夢鄉。
家人圍坐一起關掉電視聊天。互相說說彼此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傾聽與傾訴,學會分享與分擔。
一家人一起準備晚餐,共進晚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懂得:愛不止要說,也要行動。
出席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活動。讓孩子相信,家人一直陪伴在身后。
家庭的小小儀式,讓孩子內心富足,擁有家的歸屬感。無論孩子將來遇到怎樣的風雨,只要他保有一份對家的眷戀,他始終能找到回家的路,始終都是幸福的。
作家王小波說: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在每天的忙忙碌碌、周而復始中,唯有儀式感能賦予生活更多意義和一些詩意。
儀式感,能讓孩子在最貼近我們的那幾年,收獲值得一生回味的人生體驗。
儀式感,能讓孩子在父母營造的幸福中,生出勇氣、底氣和動力,奔向自己的人生。
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有幸福滿滿、豐盈明亮的孩子。
(完結)